发展生态循环低碳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在生态循环低碳农业领域的优势地位,打造全国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先行市,结合新余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发展目标
到2026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废弃农药包装物规范化处置率达到65%以上。稳定生猪生产,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2万只,力争培育1亿级企业10家(生态类6家、牛羊类4家)、5亿级企业2家(生态类、牛羊类各1家)。
二、具体举措
1.开展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合作。聘请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对全市生态循环低碳农业进行顶层设计,编制全市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并提供技术指导,2024至2026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的规划编制、技术咨询及指导等费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2.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整体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第三方集中处理,对已经投入运营且没有享受国家电网补贴政策的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按其供电量给予0.1元/度的补贴。补贴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照3:7的比例分担,年补贴总额不超过15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3.建设生态循环低碳农业产业园。依托现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完善“园区农业主体小循环、园区生产中循环、带动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体系。吸引资本、土地、项目、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区)〕
4.推进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推广秸秆低茬收割和离田综合利用,积极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秸秆高值化还田,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服务功能。鼓励县(区)申报中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
5.推广生态循环低碳农业新模式。积极打造生态循环低碳农业新余模式,重点推广N2N生态农业技术。对当年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认证为国家级、省级生态农场的,分别给予不超过10万元和5万元的补贴。补贴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照3:7的比例分担,年补贴总额不超过4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6.探索村庄粪污处理新模式。结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乡镇为主体,探索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
7.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全市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业生产用能等方面大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探索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将新能源布局到农业发展中。引导生态循环低碳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区)〕
8.推进农膜回收利用试点。落实农膜回收属地责任,科学开展废旧农膜收集先行先试,推动“使用—回收—处理”一体化的农膜污染综合治理。〔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
9.推进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采取石灰调酸、钝化或叶面阻控等技术对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开展安全利用,市财政每年给予不超过15元/亩的补贴,年补贴总额不超过215万元。各县(区)负责种植低积累水稻品种、水分调控技术等各项措施落实,根据省考核要求,足额落实配套资金。〔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
10.开展中轻度受污染耕地改良试验。支持新余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试验,包括低积累水稻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土壤调酸/调理钝化、水分调控、微肥调控技术轻简化防治模式,稻—油/稻—药轮作等种植模式,以及其他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市财政每年给予不少于30万元科研试验经费支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11.推进优良品种繁育。对取得牛、羊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且在正常生产经营的种畜场实行一次性补贴,原种场补贴10万元,一级种畜场补贴6万元,二级种畜场补贴3万元。对从具有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养殖场引进的种公牛每头补贴2000元,种母牛每头补贴1000元;种公羊每只补贴500元,种母羊每只补贴300元。补贴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照3:7的比例分担,年补贴总额不超过2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12.鼓励适度规模养殖。养殖场(户)存栏牛300头以上且经过备案登记的,每头补贴500元(享受引种补贴的除外);存栏羊600只以上且经过了备案登记的,每只补贴150元(享受引种补贴的除外),每家牛羊企业享受存栏补贴总金额(含引种补贴资金)不超过80万元;县(区)农业农村部门每季度组织一次清点养殖大户牛、羊存栏数量,并上报市农业农村局,年度补贴取平均数。取得农业农村部(部级)、省农业农村厅(省级)、市农业农村局(市级)牛羊养殖示范场(有效期内)且在正常生产的实行一次性补贴,分别补贴10万元、6万元和3万元。新建牛羊栏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且经验收合格的规模养殖场,按栏舍面积一次性给予10元/平方米补贴。补贴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照3:7的比例分担,年补贴总额不超过48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13.发展牧草种植。优选不适于种植食用农作物的土地发展牧草种植,推进优质高产牧草种植,提高草畜配套能力,种植连片多年生牧草100亩以上的,每亩每年补贴100元。补贴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照3:7的比例分担,年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14.完善肉牛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加快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和肉羊优良种公羊利用,扩大良种覆盖面。一个年度配种母牛网点,每年补贴2万元,用于改良网点冻精贮存、检测、运输、配种等设施。补贴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照3:7的比例分担,年补贴总额不超过2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15.鼓励开展疫病净化。支持畜禽养殖场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当时防疫病种需要开展疫病净化,取得牛羊养殖场的农业农村部(部级)、省农业农村厅(省级)疫病净化场(有效期内)且在正常生产的,一次性分别补贴10万元和6万元。补贴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照3:7的比例分担,年补贴总额不超过12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工作,市、县(区)分别成立促进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工作专班,市本级工作专班牵头做好统筹调度、政策服务、考核评比等工作,县(区)工作专班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具体落实、要素保障等工作。
2.加强资金筹措。各级财政设立促进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用于本《措施》中涉及的补贴发放。促进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中已享受省、市财政扶持补助的不重复补助。
3.加大监管力度。加快可追溯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病死肉、走私肉等违法行为。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提高防范牛羊疫病风险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动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数据统计等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对发生重大事故或事件、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不予补贴,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4.严格落实考核。将本《措施》实施情况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市、县(区)促进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工作专班要加强对本《措施》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每年实行一次评估,确保补贴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024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