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蜜桔是我市最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支柱产业。为加快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余蜜桔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提升新余蜜桔产业效益,有效带动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制定如下措施。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良种、良法、良销,不断提升新余蜜桔果品品质、品牌影响、产业效益和带农益农能力。到2026年,全市新余蜜桔面积增长并稳定在22万亩,总体实现高产稳产,总产量达到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带动农民就业5万人左右。新增新余蜜桔果园的优质无病毒苗使用率达100%,标准化果园占比达70%以上,建成一批“桔文旅”景区。新余蜜桔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蜜桔之乡”等品牌不断唱响。
二、具体措施
(一)夯实产业基础,优化果园建设
1.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对适种新余蜜桔土地开展普查,将辖区内高速公路两旁可视范围内的适种土地纳入规划,种植新余蜜桔。已规划的适种区,由所在乡镇(办)负责统筹,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统一挂牌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新余蜜桔产业开发。〔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以下责任单位各县(区)均涉及,不再单独列出〕
2.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新栽新余蜜桔面积连片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市、县(区)财政按每亩500元补助。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25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3.提升桔园肥水管理水平。市、县(区)财政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当年安装肥水一体化设施的桔园进行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套设施设备补助3万元,每套设施设备包括泵房、控制系统(控制柜)、配肥系统(配肥池、配肥罐和注肥泵)、压力系统(主泵)、二级过滤系统(包括砂石过滤系统与叠片过滤系统)和灌溉系统(包括主管、分管与喷头或滴头)。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18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4.鼓励桔园机械化改造。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新余蜜桔园进行宜机化提升改造,对购买使用无人机、开沟机、喷药机械、山地轨道运输机、割草机、选果机等高效作业机械的新余蜜桔园,优先享受中央、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或其他农机项目支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推广体系
5.加强科技合作。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依托江西新余蜜桔科技小院平台,围绕新余蜜桔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品种改良、黄龙病防控、气象灾害防御、宜机化改造、果品提质、果品采后贮藏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果业人才队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指导、成果转化,彻底解决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长期性难题,市财政每年安排80万元科技合作经费。鼓励新余蜜桔种植加工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联合申报新余市科技计划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择优给予项目经费支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科协)
6.提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依托我市国家柑桔无病毒苗木良种繁育中心,收集、选育、保存一批性状优良的新余蜜桔种质资源。持续开展无核新余蜜桔选育试验,选育新余蜜桔无核化新品系。充分发挥果农主体作用,发动果农积极参加年度“桔王”评比,对评选出的优秀单株加以保护和利用。加强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力度,着力打造2至3家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新余蜜桔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以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为载体,广泛推广、使用新余蜜桔优秀种质资源。市科技部门优先安排新余蜜桔相关科技项目立项。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育繁推”一体化能力提升专项经费。(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科协)
7.加强果业人才梯次培养力度。加强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充实各级果业部门力量,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招聘、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并强化实践锻炼。落实“定向培养”基层果业技术人员计划。积极邀请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市内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等行家里手在我市开展多层次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果农种植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三)加强生产监管,保障果品安全
8.常态化开展黄龙病防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全覆盖的柑桔黄龙病群防群控长效机制,全面控制柑桔黄龙病危害,把柑桔木虱控制在可控目标值范围内,保障全市柑桔产业安全。市、县(区)每年安排1150万元用于黄龙病防控,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柑桔黄龙病防控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柑桔黄龙病普查、宣传,疑似黄龙病果树检测,柑桔木虱监测预报。各县(区)要切实履行柑桔黄龙病防控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足额落实防控经费。高新区、分宜县、仙女湖区每年分别安排不少于200万元、渝水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柑桔黄龙病专项经费,用于柑桔木虱统防统治,黄龙病病树清理,柑桔黄龙病防控示范园创建,柑桔黄龙病防控的宣传、培训,以及果技员聘用等。(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9.加强新余蜜桔产业监管。加大新余蜜桔质量安全检测、执法和监管力度,持续开展新余蜜桔园土壤及果实相关安全性检测,严厉打击使用农业违禁投入品的行为,严格实行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依法取缔未经许可与登记的苗木企业,严禁不合格种苗或无检疫合格证苗木到我市种植。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有经验、懂技术、责任心强的果农或行业协会,从果业投入品、农资采购、采摘时间、销售价格等方面开展行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提高新余蜜桔果品质量和产业效益。市财政每年安排55万元新余蜜桔产业监管经费。(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完善营销网络体系
10.培育新余蜜桔区域公用品牌。加大新余蜜桔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费用,用于“新余蜜桔”品牌宣传。包括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统一组织的江西农产品N个渠道广告宣传,重点在北京、上海、广州、南昌等大中城市地高铁站、火车站、高速路口等公共地方制作广告宣传牌或灯箱等;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统一组织的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央视广告宣传;进一步规范“新余蜜桔”销售市场行为,统一设计、制作新余蜜桔包装,规范使用“新余蜜桔”品牌商标,打击违规印贴“新余蜜桔”品牌标识行为等工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宣传部、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11.构建商超营销网络。进一步加大与各类电商平台以及各类大型商超的合作力度,鼓励企业申报圳品产品认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五)加大政策驱动,完善产业链条
12.加大保险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开展新余蜜桔巨灾保险,做好暴雨、旱灾、大风、冻害、冰雹、雪灾和采摘期连续阴雨天气等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突发性次生灾害风险的保险试点工作。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经费。(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
13.支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大力开发渝水区姚圩七里山、高新区马洪花木里等“桔文旅”项目,全力提升新余蜜桔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农业农村局)
14.搭建劳务用工桥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广泛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企业提供招工用工、招聘指导、政策宣传等服务,满足果业企业用工需求。(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5.加强银企合作。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金融机构与果业企业开展融资对接,加强金融机构与果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信贷渠道,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果业企业的信贷投入。(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分行)
1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支持本地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外商外资入股新余蜜桔产业开发、营销,创办果品集散中心,新办果品包装企业等。倡导国有资本作为引导资金,投资参与果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组织保障
17.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要成立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市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负责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统筹调度、政策服务、考核评比等工作。县(区)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负责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协调、具体落实、要素保障等工作。
18.加大资金筹措。各级财政设立蜜桔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用于本《措施》中涉及的补助和奖励,明确由市、县(区)财政共同安排的资金按照3:7的比例分担。涉及品牌宣传、巨灾保险的县(区)承担资金,由各县(区)按新余蜜桔种植面积占全市总种植面积比例分担,各县(区)分担资金由县(区)财政统筹,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缴入市农业农村局账户。新余蜜桔产业中已享受省、市财政产业扶持补助的不重复补助。本《措施》中所涉及的补助和奖励资金,由县(区)组织申报项目,各责任单位负责审核,经新余市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批准执行。
19.严格考核督查。本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新余市新余蜜桔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每年对新余蜜桔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不定期开展督查。对目标完成情况好,成效突出的给予表扬,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2024年5月29日